全年吸收外资近10000亿元,同比增长6.2%,平均每天新设外资企业100多家……商务部1月20日发布2020年中国引资“成绩单”,引资总量、增长规模、全球占比实现“三提升”引人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指出,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继续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会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灵活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以适度货币增长支持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和“30·60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6年以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快速发展,始终走在国际第一方阵,很多重要指标排名全球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是一以贯之的。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基层工作时就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党的十八大以后,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次离不开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更离不开金融机构和地方层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的扎实推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2021年乃至“十四五”时期的中心内容和重大话题,当前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实质内容,从而找准其着力点和着重点、落脚点和出发点。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要求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是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然要求。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包括优化的货币政策目标、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和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需要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不断疏通传导渠道,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将这三者形成有机的整体系统。要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保持正常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近日,多地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被无偿划转,虽然无偿划转的股份去向不同,但主要是被用来充实当地社保基金或化解地方债务。对此,专家表示,地方政府将国有企业股权划转至省级财政或省级平台公司,有利于借用国有资本应对社保基金收支压力。同时,在推动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方面,需要国有资本做保证以增强政府信誉。
广东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在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都走在前列,为落实新发展理念作出了表率。佛山的生动实践,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东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学在深处、谋在远处、干在实处,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站位。
2021年世界最大的风险是什么?美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日前发布“2021年世界十大风险”报告,将“美国政治分裂”列在首位,超过了“新冠疫情长期持续”“气候变化”等。
碳金融市场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30·60目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碳市场发展基础坚实、潜力巨大,但还面临政策不完善、金融化程度低、碳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推动碳金融市场全面规范发展,既要夯实产业基础和现货市场,也要构建和完善碳金融制度体系。在健全政策框架和风险防控机制的基础上,未来可适当加快碳金融市场建设与产品服务创新。
弹性增强,是2020年人民币汇率运行的显著特点之一。这一年,人民币汇率呈现出先贬后升的走势,经受住了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冲击考验。2020年年初,我国最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弱,5月底曾一度跌至近12年来的低位。而后,随着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经济社会全面恢复,人民币汇率又走出一波升值行情。至2020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逐渐平稳,在6.5附近波动。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近日召开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再次强调。金融业专家学者表示,这将进一步打消市场对于货币政策“转向”的疑虑,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受访的专家同时建议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目前,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总体良好,整体符合监管要求,但仍面临较大的资本压力。业内人士表示,银行资本金补充可分为内源性、外源性两大渠道,其中,内源性渠道主要是每年的留存收益以及部分的超额拨备,外源性渠道则主要有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发行可转债、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